历史是中考必考的科目,也是三大副科之一。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地学习历史呢?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小编整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一)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的思想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中。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和“为政以德”,强调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并提倡“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整理编写的。
老子也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的主要学说通过《道德经》流传下来。老子认为,万物都有对立面,且这些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德经》是由道家学派的学者在战国时期整理的。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强权对弱者的压迫,倡导正义的战争。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反对“春秋无义战”,主张通过“仁政”来治国,提倡减轻人民负担,并且重视环境保护。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他强调法制的作用,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改革。
孙武是春秋晚期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最为著名的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并且他编写的《孙子兵法》被视为军事经典。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二)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了历史性会谈。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与毛泽东主席会面,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标志着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使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三)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次访问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001年,中国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会议主题为“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这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逐步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上海APEC会议是迄今为止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四)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努力争取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同时,开始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不久后,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
1987年,中国政府调整了“三不”政策,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1990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共识,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五)
新中国成立前夕,华东军区海军正式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接连成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标志着中国海军力量的逐步崛起。
1971年,中国的导弹驱逐舰正式服役。
1974年,中国建造并投入使用了第一艘核潜艇。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56年,中国仿制并成功制造了歼5型战斗机,此后,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各种军机相继问世。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任务是执行核反击任务。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苏联及其他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则采取了敌视态度,并对中国进行外交孤立,拒绝与中国建交,同时封锁中国沿海。
1953年,中国政府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展开谈判,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 互不侵犯
- 互不干涉内政
- 平等互惠
- 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广泛影响了国际社会,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