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大学档案丢失后没什么大碍,似乎不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档案丢失到底会带来哪些潜在的麻烦。
档案丢失后应该怎么办
1、如果你还在毕业后的择业期内,通常是两年,有些地方可能会延长到三年,如果档案丢失并没有按规定办理存档手续,可能会导致档案成为“死档”。这时,你可以直接去人才市场重新办理存档手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超过择业期后,你将按照非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身份重新办理,必须携带身份证、学历证书、户口簿等相关材料,并且不能超过35岁。
2、如果档案长时间留存在人才服务机构超过5年且未办理相关手续,只需补齐代管费和完成必要的手续,就可以顺利理顺档案关系。
3、如果自己携带档案,建议尽早咨询人才服务机构。一旦档案袋被打开,里面的资料需要通过相关部门核实。如果资料有遗失,还需要联系原单位补充和确认相关信息。
4、如果你在换工作时没有及时办理档案转移手续,档案留在了原单位,建议尽早与原单位协商,解决档案转交的问题。
档案丢失会带来哪些影响
1、影响转正和计算工龄
许多毕业生在找到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相关入职手续,结果几年下来仍然被视为学生身份,影响了转正、定级,以及工龄和退休金的计算。
2、影响职称评定和调动
有些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将档案提交给单位或存入人才服务中心,导致职称评定时因手续不全而受到限制。再者,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即便档案被存入人才服务中心,如果没有及时办理入职手续,等到调动工作时,也会发现需要重新办理所有相关手续。
3、影响个人户籍档案
现在许多人在考虑购房问题时,需要提供贷款人的户口证明。然而,很多人因疏忽未及时办理档案和户口转移,导致无法顺利办理贷款。
4、影响留学人员缴纳社保
随着自费留学的人数增加,许多学子从海外归来后,发现由于人事档案没有妥善管理,自己无意中成为了“无业人员”,这导致了社保年限的中断,影响了享受社保的权益。
5、可能导致干部身份丢失
如果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将档案留存于街道办事处,可能会导致干部身份的丧失,这会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进入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或迁入一些大城市时,干部身份至关重要。
最为棘手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在你退休或者工作调动时。若档案丢失,将会导致无法提供任何有效证明,造成许多无法预料的麻烦。
因此,小编特别提醒大家,毕业后千万不要将档案放在自己手里。档案可以存放在学校、人事局、人才市场、劳动局、街道办事处等地方,切记不要放在自己手中,否则就会成为“死档”。再者,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如果能把档案转交给单位或当地人才中心,务必记得工作满一年后,向单位申请转正定级,以便获取干部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