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新工科”受到广泛关注,背后反映的是行业对相关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对于即将步入高等教育的高三学子来说,了解“新工科”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在志愿填报时作出更明智的选择,也能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新工科”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三年内或将达到750万
根据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报告,2016年我国工科类本科在校生人数达到538万,毕业生为123万,涉及的专业数量高达17037个,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约三分之一。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工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定位目标、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关系、以及实践与实验教学的结合等方面存在较大模糊。再者,按小编的经验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缺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尽管工科类学生数量庞大,但相关领域却面临巨大的缺口。根据媒体报道,到现在,像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和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尤为严重,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缺口预计将达到750万,2025年可能增至950万,而电力装备领域的人才短缺也可能接近909万。
一位高校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实践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加之高校体制的种种限制,使得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期待新的改革能带来更加积极的变化。
高校如何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
例如,郑州大学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创新性地加入了“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嵌入式软件”等新兴方向,并于2016年成功申报并获得批准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该专业从2017年起开始招生。
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院长李宗坤指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物联网的核心在于通过底层感知系统、中间的通信系统及高层的智能处理系统,构建起一个智能化的系统平台,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智能服务。
再者,按小编的经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自2011年起成立了航空工程学院,开设了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新工科”专业,深受市场青睐。
该院院长赵辉表示,早期设立的飞行器相关专业通常会有较高的招生分数,而较晚设立的专业则相对较低,这也反映了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郑州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首年招生时计划招生120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招生人数预计将逐年增加,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培养“新工科”人才要注重实践能力
郑州科技学院机械学院院长刘军强调,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的特色之一是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全天候研究,甚至在假期也能继续实验。”他说,学校设有139个实验室,学生在这里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刘军认为,“新工科”并不应与传统工科截然分开,而是应顺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在开设机器人专业时,特别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他还指出,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提前准备教材和师资,确保教师能够参与到课程的研发和设计中,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通过让教师亲自参与机器人制作过程,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教材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到前沿技术。
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习,现场操作机器人,不仅是理论学习,更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