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为何“反抗”高考?蒋多多在高考中写了什么?

字体大小: 特大

蒋多多为何“反抗”高考?蒋多多在高考中写了什么?

蒋多多在今年的高考中做出了让人震惊的举动,她选择“反抗”高考与应试教育。那么,蒋多多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她在高考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揭开蒋多多“反抗”高考的真相,供大家参考。

蒋多多故意违规,只为零分

面对超过200家媒体的报道,甚至包括中央媒体的采访,刚刚毕业于南阳市八中的蒋多多虽然看起来柔弱,但她却十分冷静坦然地回应:“高三下学期,我就已经产生了在高考试卷上表达对高考制度不满的想法。虽然知道这样做可能让老师和家人失望,但我认为不这么做,根本无法揭露高考和应试教育的种种问题。”

在6月5日的高考前一天,蒋多多特意购买了黑色和蓝色两支钢笔,开始为自己的计划做准备。她决定在考试中故意违规,使用两种颜色的笔作答,以此力求得到零分,并在试卷上写下对高考体制的不满,旨在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

6月6日和7日,她的计划得以实施。尽管事先做好了准备,蒋多多进考场时还是犹豫了一会儿,但最终她下定决心执行自己的计划:用双色钢笔答题,批评高考制度,并在密封线外写下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在所有的四场考试中,她仅完成了客观题部分,而在主观题区域,她写下了大量内容,表达对高考和应试教育的不满:“星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中才能发光,一旦落地,它就成了冰冷的陨石……学校关心学生的分数,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她写下了近8000字的文字,内容充满了对教育制度的质疑。

然而,在数学和英语考试中,蒋多多遇到了一些意外。监考老师发现了她的异常行为,原本应该写数学公式和英文字母的试卷上,竟然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她一度感到非常担忧,担心监考老师会制止她的行为,从而导致整个计划失败。但幸运的是,监考老师并未干预,这使她松了口气,继续实施自己的计划。

点击查看:蒋多多的现状,蒋多多现在怎么样了

蒋多多逃离郑州,感受大学生活:“她们只谈钱和情爱”

尽管她明知道故意违规的高考行为不会影响最终升学,蒋多多在6月8日的志愿填报时,依旧“随意”选择了北京大学等高校。接下来的几天,她不敢回家见父母,便在南阳市和市区的街头游荡了数日,烈日下,她的皮肤也变得黝黑。蒋多多的母亲回忆起这段时间时,眼含泪水地说:“那段时间她真是受了很多苦。”

直到6月12日,蒋多多决定带着自己攒下的200多元钱,前往郑州,打算去找正在读大学的姐姐躲一躲。当晚,她在郑州火车站等候,因姐姐的电话无法接通,蒋多多只得在候车室度过了漫长的一晚。第二天,终于见到姐姐的蒋多多,却被姐姐批评得很严厉:“你这样做太幼稚了,不仅无法改变高考制度,也不会有学上,根本没有意义。”两人无法沟通,13日,蒋多多决定独自前往山东菏泽市打工。

然而,蒋多多在菏泽辗转了几家地方,最终都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失望之下,她再次返回郑州,在姐姐大学朋友的寝室住了两天。蒋多多表示,一些大学生让她感到失望:“她们只关心钱和爱情。”这让蒋多多开始对大学生活产生了厌倦,她决心以后绝不再考虑上大学。

最终,蒋多多回到了南阳,住在叔叔家,不敢回到自己的家。她每天四处寻找工作,但始终没有如愿。几天里,她在市区的一所大学女生宿舍楼旁徘徊过夜。回忆起那段时间,蒋多多感慨:“那些日子我感到无助,既害怕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又担心目标实现后会伤害到家人。”

家庭、文学与“反抗”高考:蒋多多面临的三重心理冲突

蒋多多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她的母亲蒋树梅常常感到愧疚:“多多有一个姐姐在郑州上大学,弟弟上职高,家里供3个孩子上学,已经欠了不少债。”她指着自家的破旧房屋说道:“我们家条件不好,可能也给多多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母亲心疼地说:“全家人都希望她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嫁个好人。”

尽管家人充满期望,蒋多多却表示:“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我也有点烦透了:应试教育让我没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面对不公平的高考制度,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参加考试,做那些言行不一的事?”蒋多多坦言,家人的期望曾对她的“反抗”计划产生了巨大压力。

家里保存着蒋多多小学和初中时期的许多奖状,母亲骄傲地提起这些荣誉时,说:“这证明多多是个好学生。”然而,从高二起,老师对学生的“监视”逐渐让蒋多多产生了厌学情绪。她认为,“应试教育让我成了考试的‘囚徒’,它成了我反叛的催化剂。”她对高考的强烈不满,部分源于她对“高考移民”现象的深刻反感。她认为,家庭富裕或有权势的学生可以通过“高考移民”选择较低的分数线,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只能在家乡的激烈竞争中艰难前行,这让她感到极大的不公。“但我没有人倾诉,所以高考成了我的宣泄口。”

目录 文章主题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