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2003年,他参与了江苏高考数学命题,当时全省数学平均分为68分;2010年再度参与命题,数学均分却飙升到83.5分;2013年,他又参与了安徽高考数学命题,理科均分却急剧下降至55分。这些数字似乎充满了神秘感,那么,葛军究竟与高考数学试卷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吧!
“数学帝”葛军的传奇经历
在一些网友眼中,葛军简直是“数学帝”的代名词,纷纷表示:“看,这就是葛大爷出手的效果!”、“葛大爷的话真是太有道理了,安徽的考生对他非常推崇!”等等。不过,除了这些崇拜之声,也有不少曾在高考数学中“被虐”过的网友开始轻松调侃:“还好我已经是大一学生了。”、“江苏卷的数学题真是与众不同,傲娇得很。”、“葛老师大概又开启了‘诸神之祭’模式。”
对于许多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葛军”这个名字绝对不陌生。由于他多次参与江苏省高考数学命题,而且他的试题难度常常让人感觉不可逾越,因此被大家戏称为“数学帝”。这个名字一出现,总能让许多考生紧张不已。据扬子晚报记者的调查,葛军的个人简介在微博上看起来足以让人误认为是他虚构的:他不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还是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同时担任江苏省数学学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这些职务,正是葛军本人身兼的重要头衔。
葛军命题的数学题究竟有多难?
葛军的出题风格,一直以来都是“高难度”的代名词。举个例子,有一道选择题,需要运用大学阶段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解答。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选项是1,而B、C、D选项则是无理数。像我这种数学基础不太扎实的人,可能直接选A就完事了,但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反而会认为这是个陷阱,想尽办法去推敲。然而,他们可能一不小心算错了某个步骤,恰巧得到了BCD选项中的某个错误解答,结果就陷入了困境。
事实上,葛军命题的试题偏难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尽管不乏考生能够满分作答,但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难度的增加意味着他们与高分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有时,甚至一些数学非常出色的同学,在高考中也未必能胜过我。不是因为他们紧张,而是因为葛军的试卷计算量极大,导致很多聪明的学生即使绞尽脑汁,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所有题目。面对这种情况,考生们常常会在关键时刻因某个小小的失误,错失最佳的解题机会。
葛军与高考的种种“故事”,是真实的传闻吗?
今年的江苏高考数学卷再次引发了广泛讨论,试卷没有选择题,最后三道大题的难度也是不容小觑。这些都让网友们纷纷吐槽:“这试卷太难了!”、“完全是用大学高数的内容来刁难高中生!”、“这题难度是不是葛军大帝设置的?”
葛军,这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因多次参与江苏省高考数学命题而被大家熟知。而由于他的试题难度偏高,许多考生将他视作“数学帝”。然而,葛军在接受澎湃新闻的独家采访时表示,外界对他有很多误解和偏见。例如,2015年江苏的高考数学卷,并不是他主命的。
葛军还提到:“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我想我以后应该不会再参与高考命题了。”